即食食品潛藏的病原菌之風險高
一、即食食品與中毒案例
即食食品是指消費者購買後可立即食用的食品,無須再進行加熱、烹煮或復熱等處理。這類食品通常經過加工和包裝,以方便食用並希望延長保存期限,例如生菜、生魚片、三明治、調理好的罐頭和即食料理包等。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即食食品因其便利性而受到歡迎。產品主要汙染源由於衛生環境不佳、處理過程受微生物污染、儲存條件不當,或未經充分加熱,可能導致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出血性大腸桿菌、肉毒桿菌等病原菌或其毒素產生。常見風險來源包括生鮮截切蔬果、涼麵、三明治、即食雞胸肉、即食海鮮和鹵味等,因其無需或僅需加熱,且製程與儲存環境影響大,一旦受污染恐引發腸胃不適甚至造成中毒事件。 即食食品中毒案例眾多,例如2018年,南非、澳洲曾爆發李斯特菌感染,造成近千位民眾中毒,其中百餘人死亡;2023年桃園市越南法國麵包遭沙門氏菌感染事件,造成數百人腹瀉、嘔吐,是因蛋黃醬受到沙門氏菌污染所致;2023年高雄發生民眾因食用知名冰品而集體感染沙門氏桿菌;2024年台南市連鎖餐飲疑似輪狀病毒和仙人掌桿菌事件;2024年臺北內湖涼麵沙門氏菌感染事件,民眾食用內湖區涼麵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2025年9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通報指出,冷凍即食餐點相關的李斯特菌疫情持續擴大,已造成全美15個州共20例確診,其中19人住院、4人死亡。影響範圍涵蓋大型超市通路Trader Joe's與沃爾瑪(Walmart),相關產品已全面下架並啟動跨州回收。CDC指出,本次疫情與含義大利麵的冷凍餐點高度相關,回收產品包括在沃爾瑪販售的Marketside附牛肉丸和義式番茄醬的扁麵條。
二、病原菌與其易汙染食品之來源
即食食品病原菌種類大致有下列種類:沙門氏菌:常見於生食或未煮熟的食品,導致腹瀉、腹痛、發燒等。腸炎弧菌:廣泛存在於海水中,易污染生鮮魚貝類。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可在冷藏環境生存,常污染加工即食海鮮。肉毒桿菌:偏好低酸性、高蛋白質的缺氧環境,如真空包裝的即食雞胸肉或香腸,容易在不良儲存條件下滋生,產生神經毒素,嚴重可致命。真空包裝產品即食肉類與豆製品,若製程不當或食用前未充分加熱,可能潛藏風險。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於人體,可透過接觸污染食品,並釋放難以高溫殺滅的腸毒素。
三、如何預防
(一) 業者
1.應加強工廠自主管理,落實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
2.注意製程、環境清潔與人員衛生,衛生不佳的製備場所、不潔的雙手、或受污染的原料都可能導致病原菌的污染。
3.遵守「清潔、迅速、加熱、冷藏」原則,食材製備後應儘快冷卻包裝。
4.冷藏即食食品若汙染李斯特菌,其在低溫下仍可生長,易造成二次汙染;業者應要求監測環境中的李斯特菌,以降低風險。
(二)消費者
1.選擇信譽良好的廠家,購買後應儘速食用或妥善冷藏,確保冷藏溫度低於7℃。
2.購買散裝即食食品時,注意販售場所的衛生情況,若有疑慮或長時間室溫放置後,應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以殺滅微生物。
3.留意真空即食食品的包裝是否失真空或有膨脹、氣泡或異味,若有應避免食用。
4.從冰箱取出後,不應在室溫下放置過久,尤其在夏天。
5.注意食材衛生,使用到雞蛋的產品,務必確保完全煮熟,避免生食。 尤其是溫泉蛋、提拉米蘇等部分烘焙甜點,可能含沙門氏桿菌,其不耐高溫,於60℃加熱20分鐘或煮沸5分鐘即可殺滅,充分加熱是有效預防的方法。
資料來源:黃錦城博士
圖片來源:臺中巿食品藥物安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