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食安資訊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114年水產品及其製品組織胺抽驗結果
食品新聞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114年水產品及其製品組織胺抽驗結果

為維護民眾食用水產品及其製品之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14年7月執行水產品及其製品組織胺抽驗專案,前往賣場、餐廳及超市等販售場所,共計抽驗50件,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詳如抽驗名冊)

 

此次抽驗20件水產品檢驗組織胺及30件水產製品檢驗組織胺、河豚毒素組織胺中毒常發生於已腐敗之鮪魚、鯖魚、鰹魚等鯖魚科魚類,一旦鮮度保持不良,受到細菌作用便會轉變成組織胺,主要的症狀有面部與口腔泛紅、身體發癢、頭痛、頭暈、心悸、蕁麻疹、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河豚毒素主要來自河豚或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如蝦虎、貝類、螺類及不知名的魚種)而中毒,主要症狀為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等。

 

臺北市衛生局建議把漁獲物保持在低溫或冷凍狀態,且在良好衛生條件下貯藏魚體,這是防止魚體組織胺產生的重要關鍵,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魚販處購買魚貨,並注重保鮮,如果沒有立即食用,就應先放置在冷凍櫃中,魚體解凍到烹煮前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另預防河豚毒素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或避免食用毒性較大的內臟部位, 如果在食用水產品後產生中毒症狀,應先催吐將胃內容物排出,並儘速就醫,以免因中毒嚴重,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消費者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 02-27208889)轉7079。以上稽查結果,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

 

網址:連結

新聞出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圖片出處: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