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野菇不要採食-綠褶菇

一、前言
台灣每年都有因誤食毒菇而發生中毒的事件,1986至2023年共282名蕈類中毒諮詢個案,平均每年約7.4名蕈類中毒個案。其中又以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中毒的案例最多,往往是民眾自行採集野外毒菇,食用後發生嘔吐、腹瀉和噁心,甚至有橫隔肌溶解、肝功能異常和急性肝水腫的症狀,最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有一起中毒事件發生在嘉義縣六腳鄉,一對夫妻採摘野菇有近三十年經驗,在住家附近檳榔樹下發現許多「雞肉絲菇」,興奮地摘了三大朵,回家後加上空心菜煮湯,結果食用後半小時兩人紛紛出現嘔吐、腹瀉、腹痛、血壓下降、心跳加快等中毒症狀,雞肉絲菇和有毒的綠摺菇外觀很像,儘管經驗豐富仍可能辨識錯誤,但此菇毒無解毒劑,只能靠活性碳洗胃,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據統計,菇類中毒事件在自然界中毒案例中佔7%,死亡案例則佔6%,因而讓人誤認毒菇種類很多。事實上,數千種菇類當中,常見的毒菇僅有30 ~ 50種而已,至於真正造成生命危害的也只是其中的四、五種。綠褶菇屬於腸胃刺激型的毒菇,但其種類很多。在台灣、日本、大陸、東南亞及北美洲地區菇類中毒事件有半數以上皆是因誤食這類毒菇所造成。
二、 外觀與鑑定方法
綠褶菇在鑑別上,綠色的孢子印是主要的鑑定依據,孢子印是將菇蓋朝下置於白紙上靜置數小時,透過觀察孢子印的顏色,即可初步鑑定菇類品種。綠褶菇是北美唯一綠色孢子的種類,但是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等其他地方,孢子印的顏色從綠色、綠褐色至黃褐色都有。綠摺菇幼蕈的時候跟洋菇很像,菌褶初為白色,菌蓋表面有褐色鱗片,之後呈淡黃綠色,長大後與雞肉絲菇頗為相似。在夏天至秋天的公園草地上常會成群出現。 民國97年4月行政院衛生署公告綠褶菇之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及即時聚合酶鏈反應(RT-PCR)之檢驗方法,此方法是以以18S 和26S之ITS作為綠褶菇專一性之標的基因。此檢驗方法最低檢測濃度為0.1%(以乾重計)。此檢驗方法之測試範圍係指能夠抽取出DNA者之菇類,經過高度加工或不含DNA之菇類不適用於本檢驗方法。
三、中毒症狀
綠褶菇由於其毒性分類眾多,且部份毒素的中毒表徵可能與急性胃腸炎混淆,因此保持高度的懷疑心,係正確診斷蕈類中毒的首要條件。誤食綠褶菇中毒症狀以腸胃炎型最常見,潛伏期約0.5-3小時,產生噁心、嘔吐、腸胃痛、腹瀉、血便、抽搐,血壓下降,陷入昏迷,伴隨嚴重的代謝性酸血症。患者可能脫水、電解質異常,毒性作用快,而且少量食用即會有上述的症狀發生,毒性沒有超過4小時的。治療需要接受緊急洗腎、注射升壓劑及氣管插管治療才有可能排掉毒素。在臨床症狀部份,如胃腸道症狀產生時間的快慢,主要影響器官(如肝臟、腎臟、中樞神經、肌肉)的異常症狀檢查值或表徵,特殊中毒症候群,或中毒症狀與飲酒之時序關係等,對於鑑別診斷亦是相當重要。綠褶菇的毒素可能係一種類似蛋白質的高分子成份,加熱後可部份破壞,在人體會產生腸胃刺激或過敏作用。症狀在6-48小時內多可以緩解;少數嚴重病患則可能因脫水或電解質異常,而導致其他併發症。
四、如何避免誤食綠褶菇
1.消費者
(1)對於來路不明的蕈類,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
(2)由於有毒蕈類並不一定色彩鮮豔,所以也不可僅憑型態類似食用菇,即判斷蕈類可食。
2.誤食中毒時
(1)情況嚴重時,建議直接送到大醫院毒物科急救。
(2)保留食餘檢體或冰存於冰箱,妥善保存剩餘菇體、或拍照記錄,以利後續毒蕈鑑定,正確診斷與治療。
(3)大部分有毒野菇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
(4)兒童、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屬高風險族群,須特別警覺是否產生嚴重的症狀,以免因延遲就醫而危及性命。
資料來源:黃錦城博士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