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食安資訊 桃園校園食安「超前部署」!不只補助加碼,79噸在地食材、食安APP全面升級
食品新聞

桃園校園食安「超前部署」!不只補助加碼,79噸在地食材、食安APP全面升級

在全國性的通膨壓力與潛在的國際貿易變局下,「漲價」與「食安」成為懸在所有家長心頭的兩把劍。桃園市政府近期公布的「學校午餐精進與安全」報告,不僅正面回應了市民的焦慮,更揭示了一套超越單純「價格補助」的立體化校園食安治理藍圖。其核心訊號清晰:面對挑戰,桃園選擇的不是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升級整個防護體系。

 

在許多縣市因成本壓力而苦惱於午餐品質之際,桃園市府拍板定案,自114學年度起,每生每餐補助增加3元,上限提升至51元。市長張善政在市政會議中強調,此舉旨在減輕家長負擔,並確保免費營養午餐政策的長期穩定。這項「逆勢加碼」的決策,不僅是對家長荷包的實質穩固,更重要的,是為後續一系列的品質升級措施,提供了堅實的財政底氣。

 

這筆預算真正價值,體現在其所支撐的一張精密、多層次的食安防護網上。面對美國關稅政策可能帶來的進口農產品衝擊,市府已進入「超前部署」狀態,承諾一旦政策發生,將立即啟動更高頻率的食材稽查機制。

 

這份自信,源於一套已在運作的「桃園模式」。教育局長劉仲成指出,全市學校午餐供應鏈早已設下嚴格的「防火牆」:全面禁用萊豬與基因改造食品,並將其明確寫入採購契約。供應商一旦違規,除罰則外,最重將面臨終止合約。

 

防護網的核心,是對國產在地食材的強力擁抱。農業局的數據顯示,校園午餐不僅強制導入「3章1Q」標章食材,更推動「每月一次桃園在地日」。去(113)年,已有超過49公噸的桃園在地特色食材進入校園餐盤,今(114)年更預計大幅提升至近79公噸,新增的紅藜、櫛瓜等品項,無疑將豐富學童的味蕾。這不僅是從源頭降低食安風險,更是對在地農業的直接支持,一舉多得。

 

傳統的人力稽查,正被更高效的科技工具所強化。農業局導入的「質譜儀」快篩技術,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食材的檢驗,確保問題食材無所遁形。衛生局更在今年推出「自主食品衛生電子巡檢」系統(食安APP),要求全市113家自設廚房與14家團膳工廠,每日上傳場區環境、人員健康等照片紀錄,透過後台即時監控,將被動稽查轉變為主動預防。

 

然而,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取代人的角色。桃園市的食安體系,巧妙地納入了最關心孩子健康的「監督者」——家長。全市260所學校均設有午餐供應委員會,定期邀請家長參與菜單審查與食材抽檢。這道「人為」的防線,與科技監管、跨局處合作,共同構成了一個難以撼動的食安鐵三角,為桃園學童的每一餐飯,提供了最安心的保障。

 

址:連結

新聞出處:風傳媒

圖片出處:網路圖片